姚安县书法家评析系列之----鲁国孔

日期:2020-08-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管布坤点击:1632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鲁国孔的隶书

文\管布坤

鲁国孔离休后一直生活在光禄老家,寄情翰墨,颐养天年,直至去世。现在我们看到鲁国孔的作品,都是隶书。他的作品,从规范入手, 带有共性,规律性。

隶书上承籀篆,下启楷行,无论在文字学上还是在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历来文献多认为秦时程邈所创。《采古来能书人名》云:“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书曰隶书。”《论书表》又云:“秦烧经书,涤除旧典,官狱繁多,以趋约易,始用隶书,古文由此息矣。”到了汉代,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都得到空前发展,书法也不例外。简便快捷的隶书发展成熟,甚至上升为占主导地位的通行字体。从此,以象形意味为主体特征、屈曲繁复、不易书写与辨识的古文字时代宣告结束,开创了今文字时代的新纪元。东汉是隶书高度成熟、空前鼎盛的时代。  

读鲁国孔的作品,不妨对隶书进行一下梳理。作为早些时期的刻石,《莱子侯刻石》、《三老讳字忌日刻石》、《开通褒斜道刻石》、《大吉买山地记刻石》、《司马长元石门题字》等等无论用笔还是结字都有着相同的美学特征:圆润浑穆,寓健于柔,尽用篆法,即康南海所谓“以篆笔作隶者”。有波磔意蕴,但无明显挑法。故拙朴内涵,自然率真,饶有古趣。中期刻石《子游残石》、《祀三公山碑》、《太室石阙铭》、《阳嘉残碑》、《裴岑纪功碑》、《北海相景君铭》六种,让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与桓、灵时期《张迁碑》、《西狭颂》、《鲜于璜碑》以及吴之《天发神谶碑》诸碑之间的渊源流变。当隶书从春秋战国古文草篆发端到两汉登峰造极之后,形势便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三国历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来看,隶书的发展基本上沿着两条路径进行。一条朝楷书方向演化,最后发展成为魏碑和唐楷。另一条朝隶书本体方向发展,最后形成了晋隶、唐隶的风格。前者由汉碑中《鲜于璜碑》、《张寿碑》、《西狭颂》、《张迁碑》等古厚、朴茂、方整一路风格的作品演变过来,至本时期则以《郛休碑》、《谷朗碑》、《王闽之墓志》、《王丹虎墓志》、《刘剋墓志》、《爨宝子》、《灵庙碑》、《枳杨阳神道阙》、《爨龙颜》等为脉络,后面发展为具有成熟楷书风格的魏碑,历唐欧、褚、颜、柳而造极。由于这是一场从一种字体向另一种字体嬗变演化的文字革命,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成为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主流。作为诞生在由隶而楷过渡时期的作品,它们都以似隶非隶,似楷非楷为总体特征。其用笔大都以方为主,拐角用折,波挑翻翩,钩趯峻峭,故点画厚实、苍劲,神采显耀。这些都是从母体先天的遗传基因那里获得的,由于尚不成熟,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若婴幼儿呀呀学语,跃跃欲步的稚拙与天趣,体现在结字上则是大小参差,重心偏移,时出险态,真率烂熳。后者承袭东汉“孔庙三碑”、《曹全碑》一路具有庄重、清健、流秀风格以及兼有古穆奇气,饶有装饰趣味的《夏承碑》,从《上尊号碑》到《曹贞碑》、《王基碑》至西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便已完成了它的蜕变使命。此后几乎一成不变,形成了晋、唐隶书固有的风格模式。通过这个脉络,我们会发现鲁国孔的作品在风格上偏向于晋、唐隶书,法度森严,结字工稳,排布规整。

晋、唐隶书取法不在汉碑,而是用楷法作隶书,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时代风气所致。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国人特有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观念的体现。书写者通过毛笔写出的作品,赋予它以生命来充分表现着自己的气质精神和审美趣味。书法艺术创作没有捷径可走。苏东坡云:“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治艺之道,唯有专心致志。早在汉武帝元封二年就在光禄设置弄栋县,隋开皇十七年设弄栋总管府,唐高宗麟德元年设姚州都督府,统领三十二州、五十七县,节制滇西大部分地区。鲁国孔长期生活、工作在这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地方,家学渊源,孜孜矻矻。历史就在自己身边,且能不留意?鲁国孔对唐时的“尚法”意识尤其敏感。读他的隶书创作,《礼器碑》的劲健峻逸、方整秀丽,《曹全碑》的意态醇美、 舒展奔放,《肥致碑》的质朴平和,憨态可掬,《张迁碑》的随字立形、从容稳健,都在笔下,又有《上尊号碑》、《曹贞碑》、《告华岳文》、《荐福寺碑》、《叶慧明碑》的端庄规整、骨力遒劲,法度谨严、技法娴熟。字形遒丽,无剑拔弩张之势。笔画圆润,波挑劲健,波势、挑脚左右开张而无棱角,用笔圆润丰腴。

亚里士多德著作《诗学》表述过三种不同的创作方法:“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按照事物为人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模仿,或是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书法艺术,何不如此?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事物本来的样子”、“事物为人所说所想的样子”、“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其实都是指作者自己,只是说的有些浪漫和理想主义色彩。从作品来看,鲁国孔内心是一个浪漫的人,有古人之风,热爱生活。如果按照现在年轻人的口吻来说,就是古雅时尚。从哲学的观点去解读,显得雄秀劲丽,空灵潇洒。形质统一,意态和美。无论是笔法、结体、章法都明晰地表达出天、地、人的自然合和。

在鲁国孔的书写中,“尚法”的严谨与章法的潇洒流美,更显得运笔自由,使转灵动,字势连贯,仪态丰富。作品通篇起承转合,合情于笔下,畅快地表达。映带相应,风规自远。复观其作品,笔势流畅无碍,意态洒脱。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内藏精气,外耀神采。淳厚庄重,余韵可嚼。就书写而言,鲁国孔的作品给了我们几个很好的启示:

一、法度。鲁国孔“尚法”,相当郑重。书法的法度,就是技法,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庾肩吾在《书品》中评析张芝、钟繇和王羲之时做出了如下对比:“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可见,“功夫”和“天然”是衡量书家及作品的两个重要标准。“功夫”即技法。书写不是随意、随便的,需要一定的法度来作支撑。如果法度消融在书写的作品里面,它就是好作品。

二、态势。书法作品里面的“势”和书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当代语境下,更多的是“书写性”。作品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有它的态势。举个例子,鲁国孔写的横,行笔末端蓄势直接出燕尾,虽然感觉是唐楷里面的横平竖直,如果那一横真的平了,反而失去了平正。一个稍微倾斜的态势,就显得鲜活起来了。从结构来说,也呈现着不同的势态。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就是因为势的传承,才达到气韵的连贯。

三、情感。在任何情况下带着不同的情感去书写,作品效果是不同的。这种情感是隐形的,不是非常明显的表达。我们取法古人就是学习古人的表达方式,包括情感的表达。为什么说有的作品蕴含古意?就是在创作中以情感表达与诉求来呈现古人的状态。鲁国孔在书写中全心投入,把自己放进作品去,回到传统的状态。有了情感的共鸣,写得就很顺手。

四、真实。正是在情感的驱动下,我们对不同的审美体系才有不同的领悟。鲁国孔以唐楷的思维、角度写隶书,上溯到秦汉时的状态,这种书写是真实的,表现得也很自然。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