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县马游小学传承梅葛文化创建民族特色校园管窥

日期:2020-04-29来源:《马缨花》杂志2019年第一期作者:王学炜点击:1922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姚安县马游小学传承梅葛文化创建民族特色校园管窥

姚安县文化馆馆长   王学炜

 

梅葛,起源于姚安县马游坪村,历经千百年以口传歌唱方式,广泛流传在该村及其附近的黄泥塘、葡萄、三角、左门、大河口等乡村和大姚县的昙花、永仁县的直苴、南华县的岔河、牟定的腊湾等金沙江流域的彝族聚居山寨。


古歌梅葛生动活泼地追溯彝族先民关于天、地、人的创世、造物、婚俗、丧葬等沧桑历程。这一包罗万象的长篇叙事史诗,经世代口耳相传,成为彝家原生态民族民间口头文学遗产,被视为彝家的“根谱”和“百科全书”。2006年,马游坪彝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传统文化保护区名录;2008年6月,以马游坪梅葛文化为代表的“民间文学彝族梅葛”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6月,马游坪彝族梅葛演唱艺人郭有珍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而今,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猛发展,加之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扶持,梅葛文化逐渐被引人马游小学教育,使梅葛歌舞从民间传统文化走进了乡土义务教育教科书、课堂、课间操。本文特对马游小学传承保护梅葛文化,创建民族特色校园作些调查思考,目的在于探索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承发展的新路子。

一、马游彝村及马游小学保护传承梅葛文化的现状

马游位于姚安县西部山区,村委会驻地距县城约25公里。全村总面积58平方公里,辖9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行政隶属于姚安县官屯镇,村委会住地海拔2250米。全村共有571户2223人,其中彝族人口2073人,占总人口93.3%。享誉海内外的彝族梅葛就起源于村里的马游小学(前身义学馆),80年代这里的梅葛歌舞有唱到中南海,唱到日本的辉煌历史。


全村在“文化姚安””建设中,始终把打造彝族梅葛文化品牌作为强村富民的重点工作来抓。为了有效传承保护彝族梅葛文化遗产促进发展,村两委积极配合州县乡党委、政府组织编制了《马游坪梅葛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规划》,,相继启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村容村貌整治、梅葛文化传承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建设。为改善彝族梅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把马游公路列人“通达”工程,并于2000年完成了通村柏油面铺筑建设,启动了马游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马游小学学生宿舍楼,实施马游义学村扶贫整村推进项目铺筑石板路10001000多米,对马游村委会3间接待室进行改造。为改善马游村的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5000亩,新栽核桃1400亩;实施沼气池示范建设、节柴改灶和推广利用太阳能。

着力构建民族文化生态村,展示马游坪独特的民居文化对全村进行了人畜分离和义学村农户房屋外墙立面改造试点,使民居从墙体外观结构、花纹等方面充分展示彝族梅葛文化特色,还原彝族民居固有的风貌。2001年新建搬迁了马游小学,并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义学馆遗址进行修缮,建成民俗文化展览室大小20间,广泛收集梅葛文化书籍、音像资料、、乐器、刺绣、手工艺品和劳动工具等民族文物,设置了彝族服饰刺绣、生活用品、书画影像、教育教学五个展区向村民和游客开放;在老村委会又成立了马游坪彝族梅葛传习所,聘请了20多名国家、省、州级有名望的老中、青梅葛演唱传承艺人常年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定期不定期教唱传梅葛古歌且在马游小学推行彝汉双语教学,从娃娃抓起学起,让梅葛文化进校园薪火相传,并以马游坪和左门两地的“彝族梅葛文化节”和“彝族葫芦笙文化节”等传统节日为依托,开展芦笙舞梅葛调代替课间操试点,让梅葛文化发扬光大永续利用。

二、马游小学开展梅葛文化传承活动显教育特色

新建成搬迁的马游小学是典型的山区小校,学校占地面积283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250平方米。现共开设8个教学班,有学生201人,(其中寄宿生44人,走读生157人),彝族学生占98%以上。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学生覆盖面大,服务半径超过5千米,学生分别来自马游、葡萄、黄泥塘、三角4个彝族山区村委会的48个村民小组,是一所环境幽美,设施齐全的小学六年制义务教育学校。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文化部门的悉心指导以及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该校秉承“办特色学校,育全面人才”的原则,努力探索以梅葛文化进校园为素质教育特色之路,以梅葛文化教育为突破口,开展葫芦笙演奏、娃娃梅葛小合唱等梅葛传承活动,持续打造“音乐课梅葛演唱”、“梅葛课间操”、“梅葛传承特长班”等校园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条适合山区学校素质教育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示范的路子。


(一)传承梅葛,普及进校。多年来,马游小学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十分重视梅葛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并列入学校绩效目标管理。长期与姚安县文化馆合作,以馆、村、校梅葛文化传承人培训为基本途径,联合开展梅葛文化进校园传承活动。馆、校为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梅葛知识的普及,请马游当地国家、省、州、县及梅葛传承人到校进行梅葛文化教学,让学生了解马游本地区的地理概况、梅葛来源、梅葛唱法、风土人情等常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此外,马游当地的各级传承人由县文化馆每年给予相应的补助,还组织本地的梅葛专家学者深人到马游小学进行授课,每星期三下午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教室开展葫芦笙、梅葛舞蹈、娃娃梅葛演唱传承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该校会吹奏葫芦笙调子10首以上、并能带上舞蹈动作的学生就有40多人,会娴熟跳梅葛舞蹈的师生多达60 人,会唱娃娃梅葛的彝家娃在40人以上,“梅葛文化进校园”日见成效。

(二)文教融合彰显特色。积极推进马游小学课改,利用梅葛文化渗透课程开设具有浓郁梅葛特色的校本课程,在音乐课中教学葫芦笙、跳梅葛舞蹈、教唱“娃娃梅葛”;在美术课中教学生学习彝族服饰刺绣技能等;学校成立了“娃娃梅葛合唱团”广泛学习交流梅葛歌曲弘扬民族文化;开展以“梅葛文化进校园””为主题的艺术教育活动,定时开展彝族梅葛文化课间操表演,组织绘就与梅葛文化为主的校园文化长廊和墙体画,动员师生创作以反映“梅葛文化”为主题的绘画作品进行宣传展示不断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开设了彝族刺绣课程,让孩子动脑动手学习,还鼓励师生在课余到村中彝族刺绣传承人家中观摩,通过“传、帮、带”使当地10岁以下的孩子就会绣花、绣鞋垫有的已经开始自己缝制衣服饰品。通过上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梅葛文化的精深博大,个性品质得到了张扬和升华。这些举措保护、传承、发扬了梅葛文化,营造了浓郁的梅葛文教环境和特色鲜明的民族文教校园形象,促进了马游小学文化教育发展

三、马游小学传承梅葛文化兴教育的成效及启示

(一)文教融合发展的成效。从2008年开始,马游小学就经常性开展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彝、汉族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较好地宣传和弘扬了当地梅葛文化。2014年,梅葛优秀剧目《挖木拉》参加省民族运动会汇演荣获金奖,《梅葛课间操》参加省民族运动会汇演荣获银奖。2015年由楚雄州教育局举办的“乡村少年宫才艺大赛”中,马游小学推荐的节目《欢乐梅葛娃》荣获全州一等奖,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梅葛的鲜明特色,节目由娃娃梅葛葫芦笙舞曲等组成,在舞台上学生们进行现场无伴奏真吹实表演,在场观众反应强烈。2016年,姚安县举办农村文艺会演马游小学学生参演的梅葛歌舞《彝家火塘》获得了二等奖,演出人员由国家省、州、县级传承人和马游小学学生共30多人同组成。学校因地制宜开展梅葛进校园、彝绣进校园、葫芦笙进校园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7年5月,学校被评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2018年4月学校成立“留守儿童之家”,添置了彝语视频通话设备,为马坪留守儿童沟通亲情和丰富彝家娃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如今,具有鲜明办学特色马游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了全县中小学校的示范样榜

(二)传文兴教的几点启示马游小学着眼于科学发展、长远发展,探索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活态”传承梅葛文化,振兴民族教育的体制、机制,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教育融合发展。由此可见,在民族乡村小学建设中,既要注重因教传文,更要以文兴教,见“四性”:一是公益性,即大力推进“文化进校园”工作,切实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特色文化”融合发展格局,寓教于乐,传丫文育人。


特别是要创造条件为所有在校学生免费提供乡土文化教材,积极培养中小学少数民族文艺特长学生;二是基础性即让乡村民族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规范有序长效运行,并在重“建”善“管”用“活”中发挥文以化人的作用,形成文教共兴的育人环境;三是实效性,即充分利用好现有校园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文体设施、文艺师资、本土歌舞传承人、特长生)资源优势,通过开展各项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四是发展性,即发挥学校现有的文体设施、文艺师资等资源,让孩子们根据自身特点及兴趣爱好,自愿选择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努力打造特色“教育+特色文化”优势项目,并注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了课内外文化辅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质量培育艺术兴趣爱好广泛的好学生。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