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用笔的写意表达

日期:2021-07-26来源: 堰塘艺事作者:管布坤点击:1436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书法用笔的写意表达

文\管布坤

笔墨当随时代。中国书法本质上是一门“写意”的艺术。孙过庭《书谱》认为,书艺之道,奥妙就在于“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孙过庭还进一步举例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秋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巳叹。”

蔡元培在《图画》一文中说:“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这个说法虽仅着眼于某个角度,实已撷出了书法这门“写意”艺术,既要重视“用笔”的表现,还要重视“写意”的表达,乃至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改革开放伊始,西方的各种思潮蜂涌而至,一时还没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国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光怪陆离的文化思潮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与西方接触较少的书法界更是无所措手足而难辩鱼龙泥沙。认为形式至上,“书法的形式大于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西方的现代哲学、美学以及各种艺术思想、艺术流派逐渐熟悉,人们开始适应各种新的哲学观念与美学思想,同时对五花八门的西方现代艺术,作出了理性判断。

对形式的留意以及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关注,于传统书论中有之,如唐人张怀瓘所说的“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便是将书法的鉴赏提高到超越技术的形式之上,进而提升至精神层面以使人们对书法的认识进入虚空境界,“无中生有”、“有复归无”。

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理应以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方法去作出合理的解释,比如成立在《现代文艺形式观念的嬗变》中认为:“形式与内容乃是一种多元素、多层面、多向度的综合统一,是相互作用与转化的非线性动态关系。”无视书法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相互关系,无视书法艺术以汉字为造型本体的特殊性,无视汉字本体的形、音、义等多层面构成,把书法艺术简单地定义为“形式大于内容”,将书法视为纯视觉艺术,不但不符合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也无益于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书法的技法核心在于用笔。如何才能使书法的“用笔”“写意”的表达出来?这就涉及到书法创作中的“因势赋形”和“以意见境”问题。

“因势赋形”是由毛笔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毛笔的“软”特性,使书家在创作时能够通过高超的用笔技法“蓄势”、“造势”而“写意”。因能“蓄势”,所以笔下会有“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的意象表现;因能“造势”,所以“近刺雅州,昼卧郡阁,因闻平羌江暴涨声,想其波涛番番,迅急掀盖高下,蹶逐奔去之状,无物可以寄其情,遽起作书,则心中之相尽出于笔下矣。”

古人早就觉察并体悟到书法具有因势赋形见境的特质。汉蔡邕在《九势》中曾论述过书法用笔、结字中的“蓄势”和“写意”问题,他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正因为毛笔的“笔软”特性,才有了毛笔书法“因势赋形”和“以意见境”的表达。

孙过庭《书谱》认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以浚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 熔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距于方圆,循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豪(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随珠和壁,异质同姘。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吝筌蹄。”的确,书者要善于用笔,将毛笔的“软”特性发挥到极致,“奇怪生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用笔关乎书家主体精神的彰显与抒发。书家的创作通过用笔的写意表达来呈现抒发情志的追求。孙过庭《书谱》中强调“穷变态于豪(毫)端,合情调于纸上”,重视“会古通今”与“情深调合”,就是强调书法创作的情志抒发特征。用笔的写意表达对书家创作中的情志抒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书法创作中的写意用笔与情志表现达到和谐相生的境界时,书法作品的风格和意境也就随之产生。

用笔技法的丰富,使得书法线条在丰富性、可塑性、表现性各个方面更容易传递和表现内蕴十足的人性美与意象美。在书法创作中,书家通过“因势赋形”和“以意见境”两个层面的结合,写意用笔,抒情达意,这其中除了毛笔的“笔软”特性为书家的用笔技法提供了基础之外,汉字本身具有的“意象”特质,也使得书法作品的“意象美”表现出更深的艺术底蕴。

从保留形似较多的甲骨文、篆体到方块形的隶书、楷书,乃至草书、行书,可以看出汉字一条基于实用关系而逐渐由繁到简的演变脉络。汉字从象形转化到“意象”,也就是从具象转化往抽象的符号。中国的汉字,是具有丰富空间的“意象”文字。笔画组合,变化多端。仪态万方,形象生动。这就为书法艺术提供了无穷的资源和无尽的空间。汉字的复式结构使得中国人形成了多元观照、富于想象的“意象”思维方式。而书法是由汉字的艺术书写而形成的一门传统艺术,它与汉字及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加上书法的创作工具毛笔与宣纸、墨汁在用笔技法方面发挥了各自的积极作用。这些因素的结合,使得中国书法在表现人性美与意象美方面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可以说,在表现人性美与意象美的追求上,还没有哪一门艺术比书法艺术展现得更直接、更丰富、更彻底、更纯粹。

通过用笔的表达,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方可变写字匠为书法家。黑格尔说:“风格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法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出现他个性的一些特点。”书法风格通常指的是一幅书法作品给欣赏者的整体视觉感受,这种感觉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审美体验。比如,王羲之的内擫和王献之的外拓是其各自的书法风格,“颜筋柳骨”指的也是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各自风格,“内擫”与“外拓”侧重技法层面,“筋”与“骨”偏指意象效果。人们普遍认为女性的字会写的比较柔美、清秀,男性的字则相对粗犷、豪放,当然,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女生狂放以及男生娟秀的字体,这些其实都是在说艺术风格。再有,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书法作品,无论典雅、柔美、灵动,还是古拙、厚重、大气等等,都是体现书法家的艺术风格。

书法主要是以点画、线条来体现的艺术,其风格最能凸显书法家独特的个人气质和精神风貌,甚至还可以这样认为,书法家独特的个人气质和精神风貌均来自于其日积月累的综合素养。书法家的成长背景、生活经历、人生阅历不同,审美趣味、艺术修养不同,思想观念、性格特征不同,最终都会综合反映为独特的个人气质。由此为出发点,书法家在任何书体方面通过自己的写意用笔技法都会形成自己的特征,最终呈现出自己的个人风格。张怀瓘认为:“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羲、献等十九人,皆兼文墨。”黄庭坚《论书》云:“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可见,加深涵养、增强学识、提升素质,对形成书法风格而言非常重要。苏轼曾经说过:“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只有在用笔技法、文化底蕴与见解境界诸方面均有所成的书法家,方能登堂入室。明珠夜光,野藤狂舞,纵然尚处野荒僻隅,而光芒自有烛天劲力,岂蜗居所能限耶?谦逊之人偶有狂放之行,正是兴到笔酣“因势赋形”、“以意见境”之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秦《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杂卦》中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子路》中的“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学而》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及“以和为贵,和而不同”、《道德经》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无不体现和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一月当空,千波现影。”

从书法作品的“因势赋形”到“以意见境”,通过用笔的写意表达,我们把弘扬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融汇起来,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使中华民族最优质的文化基因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在任何时代变革中都焕发出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久远生命力。

书不尽言,言难尽意。在书法创作实践中,我们从最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中体会其精神实质,浸淫于道统、本真的艺术氛围,精诚吸收;拥有一份自在从容的心境,雅逸超脱;不拘泥于固有的用笔技法,穷理现情。如此“写意”表达,明心见性,体证奥妙,让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示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艺术追求。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