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志坚《节临衡方碑四屏》赏析

日期:2021-05-2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管布坤点击:4253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沉劲入骨,耐人寻味

——和志坚《节临衡方碑四屏》赏析

文\管布坤

和志坚,字万松,丽江人,纳西族,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擅书画。隶书《节临衡方碑四屏》,为其日课作品,沉劲入骨,力透纸背,意态高古。该作品书于1947年5月,书者时任云南省姚安县县长。

《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立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是衡方的门生朱登等为其所立的颂德碑。该碑存世所见最早拓本为明拓本,原立于山东汶上县,现藏山东泰安岱庙。碑高240厘米,宽110厘米。碑阳刻文23行,满行36字,计815字,字径4厘米,隶书。碑阴存题名两列,字已严重漫漶。碑额阳文隶书两行,共10字,为“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字径9厘米,两行之间有竖格线。

可见,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尽管这一艺术是极其抽象、简洁的艺术,但它毕竟是有形的,可观的。清代康有为甚至还提出了“书为形学”的观点。依托于点画、线条、结体、墨色甚至块面等,在书写文字的同时,也形成了特有的形象,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对比关系,诸如粗细、方圆、大小、长短、轻重、快慢、正侧、收放、开合、疏密、虚实、离合、断续、枯湿、浓淡等等。因此,学习书法,往往重视对具有美的外形的摹仿和学习,而美的可资学习的形象,几乎都在历代经典碑帖里。和志坚《节临衡方碑四屏》,以中锋为主,点画准确,行笔迟涩,意态厚拙。其横画一波三折,“燕尾”在整个线条中显得隐约含蓄。其线条基本上继承了篆书的特征,但与篆书行笔匀称的特点截然不同,运笔的受力点和速度在线条内部多有变化。尤其是竖画,突出方折,也有从篆书脱胎出来的圆折,还有斜折。

作为著名汉碑之一的《衡方碑》,自宋欧阳修以来,迭经著录,深受众多书家、学者青睐。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云:“是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盖其书势在《景君铭》、《郑固》二碑间也。”何绍基评此碑“方古中有倔强气。”刘熙载《书概》则云:“汉碑萧散如《韩敕》、《孔宙》,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书之盛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凝整则有《衡方》。”杨守敬《平碑记》认为:“此碑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云:“《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现代杨震方《碑帖叙录》谓“此碑是北魏洛阳书风之源” 。

因为素养全面,和志坚的《节临衡方碑四屏》,由形到神,形神兼备。从一般意义上讲,书法作品中的“形”即空间的状态和位置,如粗细方圆、大小正侧等,反映看得见的细节。而“神”不是物质范畴的可以看得见的,而是指看不见的作品中蕴含的“气”,即气韵、味道。“神”虽不可见,但可感可知。书之形可以悦目,书之“神”却能摄魂。在对“神”的追求上,和志坚重士气、丈夫气,力脱匠气、脂粉气。

《节临衡方碑四屏》把握住了《衡方碑》的艺术性格,结构笨拙,其形式特点是在严整中透出险峻。体态多取纵势,字形以长为主,以扁方为辅,风貌古朴。笔画布局虽显停匀,但于方正中灵动,茂密处空灵,似欹返正,蕴藉含蓄。表面看去,《节临衡方碑四屏》笨拙迟涩,缺乏“柔情”,但这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衡方碑》的审美特征。这种效果的产生来源于其用笔,扎实沉着,粗壮劲挺。该作品一反常态,以曲笔为主,直笔辅之,偶有率意,达到了既古朴灵动又苍劲老辣的效果。看似平淡,实为奇崛。凝重沉稳,耐人寻味。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