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千年土陶 留住民族根脉——基于对姚安县弥兴镇上屯村土陶发展的调查

日期:2023-04-26来源:转载点击:591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弥兴土陶,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历久弥新,土陶艺术源远流长,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彝汉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弥兴镇上屯村,位于楚雄州姚安县西南部,属于半山区。上屯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土陶资源,土质优良、粘性较好,比较适合烧制各类土陶制品,是弥兴土陶的主要发源地。弥兴土陶以自己独特的土质和别具一格的器物造型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质朴地显示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弥兴土陶发展概况

弥兴土陶主要以高岭土原料制成泥,捶坯、拤把成型,上釉,然后装入土窑烧制而成,是弥兴独有的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这里的土陶制作技艺起源于清代末年,瓦罐制作土陶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的土陶器一直是平常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土陶制品逐步被陶瓷制品、不锈钢制品、塑料制品替代,制作土陶的手工艺人也逐渐减少。但是土陶制作的工艺品、器具在现代的实用价值仍然很高,广泛应用于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祭祀、建筑等都能在土陶中找到作品。

弥兴镇上屯村曾经有一个瓦罐厂,位于上屯蒋铺自然村后山姚苴公路南侧20米处的山坳中, 占地约100亩。该址属弥兴大河上游支流上屯河流域,森林植被较好,土壤资源丰富,主要以白土和红土为主,尤其适宜烧制土陶。这里历史悠久,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姚州就经过这里。

在清光绪年间,由从江西因战乱搬至弥兴上屯蒋铺的杨思燕、杨思文两兄弟初建,并以土陶制作为生。至清末、民国时期,是瓦罐窑发展最为鼎盛时期,其各类瓦罐产品远销东南亚、滇西、滇中、滇南、四川等地,响誉三迤大地。解放后,为发展地方经济,弥兴镇人民政府把烧制瓦罐窑产品作为重点乡镇企业来扶持。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瓦罐产品已逐步被替代,厂址无人经营和管理而倒塌,随处是残垣断壁,但它在姚安近现代工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民国年间,传至第11代后人杨玉涧,进入繁盛时期,带动周边约20多户农户进行土陶生产经营, 1956年转入高级社,进行小乡集体经营,主要制作大酒罐、大水缸、瓦罐及生活陶制品。土地承包经营后,转入乡镇企业,由乡政府派驻专人进行扩产、精加工管理,产品由弥兴供销社销售。当时共有窑子5座,职工50多人,解决了500多人的就业。产品很畅销,年均产量几万件,主要销往南华、大姚、祥云、楚雄4个县市,此时弥兴镇上屯村瓦罐厂生产经营活动至鼎盛,1995年后渐渐下滑。至2000年,政府下达封山育林相关规定,燃料无法解决,弥兴镇上屯村瓦罐厂全面停产。后因无人管护,厂房被风雨侵蚀,现已大部分损毁,但仍可想象当时繁盛情况。

二、弥兴土陶制作工艺

弥兴土陶的制作程序比较多,也比较复杂,简单地讲,有选土、揉泥、拉坯成型、晾干、烧制等五道程序。选土首先要选择好的黏土,对有着细滑手感的土块,亲自用舌头尝试,酸性越浓,土质越好,酸性越淡的土质,制作出来的产品杂质多,产品质量不好。洗出来的优质土去除杂质,放在野外自然风干半年以上,使其充分氧化,这里优质土遇水后就变得黏性很好,遇到阳光晾晒几天后就会自然风化,碎裂开来。揉泥:将泥土加水和成泥浆,泥土浸泡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浸泡24小时左右最为恰当,时间泡长泥土会发僵,泥土时间泡短会出现水分渗透不到位,泥土泡不开,不能充分吸收水分,泥土达到一定的软硬度后,在木制板桌上反复进行揉捏,使得其软硬度达到均匀状态,在揉捏的过程中可适当加少量沙,起到不粘板的作用。拉坯成型:这个环节在土陶制作中最为关键,是考验制作者的手感及熟练程度的一环。将揉捏好的泥巴放到陶轮车上,用脚力或电机带动制泥车转到一定的速度后,把泥巴放在制泥盘圆心点上就可随意在拉批,在拉批过程中使其做出来的产品质量好,要在制泥盘中不断揉你,把泥土中存在的客气排除,否则做出来的产品就会有气孔,烧制出来后气孔会通掉,剩液体之类的东西会出现泄漏,放置腌制的物品会因漏气而导致腌制的物品腐烂,最后直到它成为自己想要的形状为止。晾干:把制作成型的半成品晾干,刚成型的土陶制品要轻拿轻放,不能随便将其移动,也不能见阳光,只能慢慢风干。土陶制品半干后进行上釉,用草木灰、泥浆以适当比例混和后加水不停搅拌,把半成品放入釉水中浸泡一下即可,最好的釉是用黑果椤树烧成的灰泥浆以适当比例混和而成的釉子。烧制:把晾干的半成品装入土窑里进行烧制,在烧制过程中以恒温的速度慢慢升高,从23℃—1300℃要经过连续60—70个小时烧制,温度达到1300℃时,土陶制品烧制成功,烧制可以分为快烧和慢烧,快烧一般要24小时,一天一夜,烧制器型小的产品。慢烧需要70多个小时,需要三天三夜,烧制器型大的产品。

三、弥兴土陶烧制过程

瓦罐窑生产,过去全部是手工,采料,选料,砸碎,陈腐,精揉泥料,拉片,捶片,盘条,上肩,垰把,整形数次才能成型;再经阴干,施釉,成为半成品;完全晾干通透后装窑。过去,烧窑出窑时,都要举行某种祭祀仪式。如今已不见这样的场面,但烧窑工自有其特殊心理,尤其是看火师傅,责任重大,庞大的瓦罐窑和高温火焰,对窑工构成敬畏。瓦罐窑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以松枝、杂柴等植物为燃料,窑内火焰多平行窑底流动。烧造大器缸、坛、花瓶;小型陶器盆、钵、壶、罐、坛、炉等产品。装窑,烧窑,出窑。

由于陶制品在装窑前都比较容易碎,装窑时师傅都非常小心,每一件产品都要放落实,排放时根据土陶制品的大小来调整,为了温度均匀,烧制中不会出现粘连的情况。烧火时候首先要在窑子进火口出放上燃料,让火烟慢慢被土陶吸收,窑子中的土陶和空气中的水分子没有完全从烟囱排除后,火焰不能直接接触土陶制品,如果接触造成温度不均匀,土陶制品会出现炸裂,在烧制中温度要从低到高,中间温度不能出现降温的情况,如果出现会导致正在被烧制中的产品窑变不到位,导致产品质量下跌。在整个烧制过程中产品要经过几次窑变才能成型:第一次窑变温度在70多度左右,从原来的泥土颜色变成黑色;第二次窑变温度在500多度左右,产品从黑色变为红色;第三次窑变温度在1100多度,产品从红色变为白色。在这一次窑变中泥土会发出一股烷气,证明产品烧制已经到达烧制成熟的阶段。这时候慢慢退去燃料灭火,把窑洞口用泥巴封起来,保持温度不能快速下降,以致空气倒流出现产品碎裂。因此温度要按照烧制时候依次慢慢下降,烧窑灭火后,窑会自然歇息一天,也就是陶器在窑内自然冷却的过程。出窑和装窑是连续的,出窑后,借着窑温,将已晾好上了釉的坯搬进窑。

装窑的节奏紧张,大件的缸在地上飞速旋转着被推进窑内,小件的一手提一个,井然有序。摆放器物也是有技巧的,疏密得当,大件套小件,正放反放侧放,一切既为了有效合理地利用空间,更是为了让火焰流动均匀通畅。大件的有一米六高的大缸,小件的有盆、坛、瓶及其他花件。整个装窑过程一气呵成,两个窑膛里同时装,有人负责运送坯,有人负责往里搬,还有一人在窑里摆放。龙头龙尾部分另要放几件废缸,为堵塞火焰,让内里温度更高,充分氧化。装满一窑要三个多小时。

四、弥兴土陶的尴尬境遇

上屯村里至今还有数口早已废弃的烧制陶器的土窑,他们静静的在那里,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来自远古的故事。目前现弥兴土陶只有一家人在坚持制作,经营规模小,品种单一,效益不高。土陶技艺除了有少数人愿意传承学习外,再也无人问津了,传统土陶技艺的传承发展正走向“死胡同”。

五、弥兴土陶衰落的原因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大多农村青年和部分制陶艺人外出务工,许多有陶艺天赋的农村青年长期在外,加之年轻人嫌弃泥巴脏,不愿意学习,制陶技艺传承人青黄不接,致使这门手艺的传承保护后继无人,严重影响了当地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另外,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运用现代技术制造出来的产品物美价廉、成本低、方便使用,替代了传统的土陶制品,从而导致弥兴土陶手工艺品倍受冷落。受经济效益影响,年青一代对手工艺品生产加工制作不感兴趣,不想学,不愿意学,随着一批批民间老艺人的老去或离世,使传统民族民间制陶技艺后继无人,导致这门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形势越来越严峻。

六、姚安县对保护传承弥兴土陶所做的努力

为了保护好这片祖先遗留下来的资源 ,弥兴土陶被姚安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县级文物,2015年县人民政府通过积极争取,土陶制作技艺被州人民政府命名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姚安县在土陶技艺传承方面有州级非遗传承人1人朱连聪,每年有传承补助3600元;县级传承人1名李德忠,每年有传承补助400元。朱连聪带徒弟两名王学炜和李玉仙,王学炜在传承师傅技艺的同时,自己用心研发少数民族土陶乐器。在没有任何老师教授,没有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刻苦钻研、倾心创造,通过4年多的时间成功改良了彝族古老乐器阿乌,在阿乌的基础上又成功改良了彝族乐器彝嘟,实现了一个土陶乐器可以吹两个调,一个乐器有两个音阶的突破,这在目前土陶乐器制作中技术又推进了一步,2019年获得了国家专利。

七、保护传承传统技艺留住民族根脉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优化组合,形成完整的实施方案,以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具体事项解决问题。加大对弥兴土陶产品的研究、保护、挖掘、创新、制作等方面的经费支持,保障好物力财力和人力,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好弥兴土陶。

(二)建立健全弥兴土陶制作技艺传承的机制。要保护传承弥兴土陶制作技艺,必须在全面摸清弥兴目前土陶制作技艺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传承规划,来指导今后的弥兴乃至全县土陶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保护传承弥兴土陶,必须有足够的经费作保障,每年初必须把弥兴土陶保护传承经费纳入县乡财政预算并严格执行经费拨付。认真扎实地做好弥兴土陶的保护和传承,对目前除非遗传承人以外的民间手工艺老艺人给予适当补助,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增强他们传承的信心。

(三)加大人才队伍建设。要使这门土陶制作技艺传承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提高队伍素质上下功夫。要抓好全县土陶手工艺人才的培养。通过展览推销等活动,为土陶手工艺人才提供展示才能、脱颖而出的平台,同时也通过这一活动发现和培养人才。在弥兴当地具备开展土陶制作技艺的初中和小学开展培训,培养学生及传承人,把这门民族手工艺传给下一代。增加县非物质文化遗保护中心人员编制数量,加大保护和扶持力度,对有贡献,有创新的土陶手工艺人给予生活上关心,资金上补助等形式进行扶持,促进土陶手工艺的传承和弘扬。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举办展示展演。为丰富和完善土陶手工艺的内容,对县文化馆民族民俗展厅和弥兴镇文化服务中心民俗展厅进行提升改造,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建设土陶展厅,收集土陶相关展品进行宣传展示,把县文化馆和弥兴镇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县乡联合集中展示文化、文物展示和体验三位一体的文化交流中心,充分发挥文化的育民功能。同时举办土陶手工艺制作展示活动,通过展示为土陶手工艺传承保护提供宣传展示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土陶手工艺制作技艺,感受它们的乐趣和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土陶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作者:王学炜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