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日期:2023-03-14来源:转载点击:554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姚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积淀深厚,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较多。有“彝族梅葛”“姚安花灯”“坝子腔”“莲花落”等四大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民间传统技艺,彝族医药、舞蹈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 “花灯之乡”“梅葛故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大力发展乡村振兴、培植文化产业的基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

近年来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县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的相关法律法规,自2004年以来,姚安县启动了在全县范围内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截至目前基本建立了县内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现数据库,进一步推动了姚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并在全县9个乡镇进行普查,调查项目64个,走访调查民间艺人近600余人;通过普查,在本县范围内有民族民间歌曲1000多首,民族舞蹈10多套,民族民间乐曲70多首,民族器乐10多种,民族民间文学史诗1种,众多的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多彩的民族服饰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组成了姚安县绚丽多彩,底蕴深厚的文化宝库。

到目前我县已公布为国家级保护名录3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保护名录3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人;州级保护名录5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7人;县级保护名录17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6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涉及民族民间音乐、传统文化之乡、传统文化保护区、传统文化传承人、传统文化濒危项目、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民族民间歌、舞、乐、美术、戏曲、服饰、文学、民间习俗礼仪等共12大类别。通过普查、认定和登记,基本了解和掌握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和保护现状,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使本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

二、工作开展情况和所取得成效

一是开展了文化遗产保护。加强了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研究,组织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2008年《姚安坝子腔》《梅葛》《姚安花灯》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保护名录。项目和传承人的命名公布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打造文化姚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制定了《姚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及《传承人考核办法》,县文化馆组织考核小组每年对我县国家、省、州、县4级传承人考核两次,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提高了传承人的积极性。三是开展了梅葛文化的保护与挖掘,由县非遗中心副主任郭晓炜翻译整理了被誉为“彝族百科全书”的《中国彝族梅葛系列丛书》共六卷;组建了一支马游梅葛艺术团,经常参加省州县组织的各种演出及比赛,逢年过节到村寨进行演出,同时在梅葛发源地马游村委会挂牌恢复成立了梅葛文化传习所,使梅葛的传承、表演、研究有了固定场所。四是加强了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编辑出版了《文化姚安》《姚安文史》,收集整理出版了《姚安花灯音乐集成》《姚安莲花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姚安县综合卷》等书籍;编印了《姚安坝子腔进校园》教材并拍摄成光碟。结合光禄古镇开发收集整理了光禄历史资料,并编印了《光禄镇历史资料汇编》。五是进一步弘扬了民族传统节日。认真抓好“荷花节”“龙华会” “火把节”、 前场“彝族开街节”、 左门“山秋会”和 “中国彝族葫芦笙文化节” 、官屯“中国彝族梅葛文化节” 等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庆祝活动,使民族传统节日得到进一步弘扬。使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庆祝活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载体。六是推进了历史文化的对外宣传。拍摄制作了《走进迤西文献名邦—姚安》《彝州文府—光禄》等宣传专题片,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七是加强了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培养。进行了“非遗进校园”活动。2013年开始在大成中学、光禄小学、姚安县思源实验学校、马游小学不定时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并深受师生们的喜爱,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与支持,成为了非遗传承保护的一个重要途径。八是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近年来,姚安县文化馆依托资源优势,积极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加大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2017年,我县成功举办了全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活动由全州九县一市的文化馆以及文化工作者参加,有效的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交流。九是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加大宣传。每年春节期间,县文化馆组织部分业余文艺队,将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表演宣传,为每年的新春佳节增添节日气氛的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平台。十是开展周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演活动。自2012年开始,每个周末由姚安县文化馆组织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演活动,近年来共计展演1000多场次,宣传面广,宣传效果显著。通过开展周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演活动,加大了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宣传力度。十一是加大县文化馆的升级改造,夯实文化服务基础。为丰富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2012年至2017年,我县投入资金共60多万元,对县文化馆展厅进行提升改造,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历史博物展厅、民俗文化展厅、书画摄影展厅、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成果展厅、把县文化馆建设成为集文化、文物展示和培训三位一体的文化展示中心,充分发挥文化育民功能。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尽管姚安县几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建设文化姚安上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明显实效,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现状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情况不容乐观,传承保护工作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大。虽然近年来举全县之力实施了几项涉及文化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从总体上看,全县的文化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依然很大,适应不了文化产业发展和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缺少载体。

(二)人才缺乏。一是由于近年农村青年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许多有文艺天赋的农村青年长期在外,二是部分传承人外出务工,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难于开展,制约着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三是由于教育体制与文化体制不健全,全县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得不到有效支持,部份学校认为非遗传承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功课,抵触非遗进校园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得到制约。

(三)优秀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挤压,保护传承形势严峻。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文化流步伐的不断加快。当前广大农村青年因受知识水平、审美层次等影响,加之盲从心理、新鲜好奇等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使得许多外来的通俗、粗浅、轻浮的甚至垃圾文化在广大农村流行,充斥农村文化娱乐空间,而许多优秀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倍受冷落,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挤压。随着一批批民间老艺人的老去或离世,使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形势越来越严峻,

四、加快姚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对策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很多正面临着被遗弃、损毁、消亡和流失。我们既有责任把祖先留下的这一难得资源保护好,完整地传给子孙后代,又有义务将其开发好、利用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姚安能完整地保留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对当地,就是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是一笔宝贵财富和难得资源,一定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在抓好保护传承的同时,有序地推进开发,使其发扬光大。

(一)切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梅葛、姚安花灯、坝子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特别梅葛是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中国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长篇史诗之一,是彝族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和瑰宝,是马游彝族传统文化区的精髓和灵魂。多年来,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能演唱的老艺人越来越少,年轻艺人青黄不接。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切实行可行的保护传承规划,认真扎实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是要进一步抓好收集、整理、研究和宣传工作;二是对目前除非遗传承人以外的民间艺人给予适当补助,提高他们的生活地位和传承的信心;三是在当地学校开设梅葛、姚安花灯、坝子腔、葫芦笙等培训,培养传承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给下一代。

(二)保护传承非遗文化,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归根结底还是要让这份遗产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不好就无从开发,不进行开发利用,就难于实现持久的保护。姚安作为一个历史文献名邦,拥有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大的资源优势。必须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条件,真正把资源转变为经济。一是要依托这一特色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开发步伐,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保护;二是要争取上级支持,抓住机遇,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三是要加强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接待条件,要依托资源优势,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量力而行,分布实施的原则,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把姚安培育成拥有浓郁民族风情,特色的精品旅游区,促进姚安经济社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队伍素质。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提高队伍素质上下功夫。一是要抓好农村文艺创作,表演人才的培养。通过节日、节庆等活动,为农村文艺创作,表演人才提供展示才能,脱颖而出的平台,同时也通过这一形式发现和培养人才。二是要加强农村乡土人才和民间艺人的培养。三是要加强县文化馆、县非遗保护中心、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数量,提高队伍的服务能力。四是要加大保护和扶持力度,对有贡献、有才艺的民间艺人,文化创作人才和各类乡土人才通过生活上关心、市场上回报、经济上补助等形式进行扶持,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供稿:王学炜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